2023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2023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为让大家高效备考历史学考研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3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历史学考研复习更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历史学如何备考等问题,小编会持续为大家提供更多相关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内容吧!

考研历史学复习指导(0元)>>>点击领取

  2023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1.玄武门之变

  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唐朝建立后,李渊封长子建成为太子,协助处理军国大事,实力雄厚的次子世民文武双全,武功卓著,形成两大势力。建成联合四弟元吉,准备除掉世民。626年六月四日,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死建成、元吉。不久,李渊让位给世民。这次事件史称“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唐贞观时,太宗君臣以隋亡为鉴,孜孜求政。国家重新统一,继续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科举制和三六部制。修订律令,健全法制,改善吏治,减轻赋税,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李绩、戴胄、马周、长孙无忌等悉心辅政直谏,太宗励精求治,纳谏蔚成风气,致使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户口增加,社会安定,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载贞观四年(630)“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民物蕃息”,“号称太平”,故旧史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后期,太宗逐渐骄奢,厌烦谏诤,又因连年征战,赋役加重,国家治理情况不如前期。

  3.《唐律疏议》

  书名。本名《律疏》。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唐永徽三年(652),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
并设有问答,成三十卷,于次年颁行。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开元二十五年(737)又重加刊定,故今所见刊本有永徽以后的地名、职官、名物及避讳字样。全书分十二篇,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五百条。《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早的、完整的封建法典,为唐后各代立法所本,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一定影响。

  4.行省制度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5.行省

  官署名。行中书(尚书)省简称。金以地方有征伐之役,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建国后,始置中书省。中统、至元间,于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事设官,多以中书省长官领其事,用行某省事系衔。后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秩正一品,掌统管内军政要务。先后设立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十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丞相或设或不设,无丞相则以平章统理。十行省之外,因军政所需,又增设若干临时性行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武宗至大二年(1309),曾两度改称行尚书省。明初沿置,秩从一品,各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下设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及都事、检校、照磨、管勾、理问、知事等。洪武九年(1376)罢,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简称省。清初增至十八行省,后又增至二十二行省。现今省制大致渊源于此.

  以上就是考研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23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历史学考研复习尽在考研频道!

2023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2023考研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