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这件事儿,为什么越来越“高考化”了

考研这件事儿,为什么越来越“高考化”了

近年来,我国考研大军的规模逐年扩大,到了2023年,竟然达到了惊人的474万人!

如此激烈的竞争,让人不禁感慨。

可以说,考研热潮愈演愈烈,甚至呈现出“高考化”的趋势,这背后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家庭、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研究生教育领域。

有趣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位女生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连续八年考研失败的经历,八张准考证成了她的“战利品”,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另一位“95后”女生则分享了自己考研失败,而陪考的父母却成功“上岸”的消息,同样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实际上,我国考研人数持续上升的背后,原因繁多,但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需求端(用人单位)对学历、尤其是高学历的过分重视。

这种对学历的狂热追求,使得许多求职者将学历视为职场竞争力的唯一标准,认为学历越高,找到好工作的概率越大。

然而,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最终找到好工作的不仅仅是学历,还需要具备实际的能力和经验。

有的家长品尝过高等教育的甜头,有的也曾尝到了学历不高的苦涩。

为了不让考研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家长应当避免将考研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要将其视为一个可选择的道路。

家长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队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仅仅追求学历的提升。

最后,我们应该强调培养孩子的“铁能力”,以支撑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转换能力。

想象一下,那个连续八年考研失败的女生,在面对每一年的失败时,她的内心是如何挣扎的。她可能在每次参加考试前,都为自己加油打气,希望这一次能够成功。然而当结果出来,她发现自己又一次没能通过,肯定会感到无以复加的沮丧和失落。

但是我们应该告诉她,她的努力不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在这个长达八年的考研过程中,她显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能力,或许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当前考研热潮越来越“高考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需求端(用人单位)对学历、特别是高学历的片面乃至过分看重,推高了就业准入门槛。

这导致了供给端(求职者)越来越认为,学历越高,就业竞争力就越强,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一股“学历焦虑”的情绪。

而这些年轻人在追求学位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将目标单纯地停留在拿到一个文凭,去应付考试和论文。

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背离了研究生阶段“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以小张为例,一位来自四川的大学生,在读了三年本科后选择考研,但在连续考研两次都失败后,他在自己的家乡找了一份工作。

然而,工作几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前景并不如意,于是决定再次回到考研的战场。这一次,他选择了与自己专业背景相符的专业方向,并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终,他如愿考上了研究生,并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从这位考研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考研不仅是为了追求学位,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下考研的利弊。

首先,考研确实能帮助人们提高学历、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进而提升个人能力,促进社会知识层次的提升。

同时,学历的提升也有助于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待遇。然而,考研也有其弊端。它会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毕业后的就业和职业规划。

另外,学历过高可能会导致就业准入门槛的提高,使得低学历求职者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

此外,考研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也不容忽视。

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考研问题时,应具备清醒的认识,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做孩子成长的“队友”而非“对手”。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考研并非万能,学历提升并不能完全解决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掘和培养孩子的“铁能力”,以支撑他们在未来职场中的转换能力。

总的来说,我们不能否认,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分追求学历往往会让人忽视个人兴趣和发展的真正价值。

对于年轻人来说,适当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是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关键。

年轻人应当把握住人生的大方向,而不是纠结于一纸文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考研这件事儿,为什么越来越“高考化”了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