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生(历史学研究生毕业可以找什么工作?)

历史学研究生,历史学研究生毕业可以找什么工作?

为反映中国历史学研究前沿,构建权威、科学、公正的历史学评价体系,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自2020年开始推出年度报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旨在梳理研究进展、盘点研究热点、评选优秀论著。通过专家推荐、大数据采集、课题组筛选、问卷调查、专家审定等程序,我们评选出2022年度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五部优秀著作和十篇优秀论文。现予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2022年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

点评专家:郭若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2022年,学界在学术理论文章发表、项目研究、会议研讨等方面成果不断,尤其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两个结合”的思想渊源等研究领域形成诸多重要成果,拓展和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与思想内涵的理解。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研究,有必要结合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革命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立足社会形态演进,深入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中,深刻领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奥义;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深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论断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渊源,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唯有通过扎实、融通的研究,方能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基础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学术贡献。

点评专家: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发生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强势西方文化的侵逼下,中华传统文化究竟有何种命运,近代以来出现种种不同方案。在国家独立富强、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正确途径。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术界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重点大体可归纳为三个维度。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文明探源、敦煌文化、运河精神等,不仅越来越得到国人的亲近,更激发学者的研究热情。二是对中华典籍文化的高度重视,清华简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刊布,“二十四史”等传世古籍的新校点、新研究,都出现令人喜悦的新成果。三是对中华文化精神、传统价值体系以及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的新发掘和新思考。这种发掘和思考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在经历五四时期以来“疑古思想”、“国粹学派”、“科玄之争”等思潮的百年风云激荡后,致力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制度与文化的历史定位及意义,不再以西方的是非为是非,展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其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发掘,进而思考如何实现创新性发展。毫无疑问,这些研究与讨论对于“三大体系”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点评专家: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关于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从“自在阶段”到“自觉阶段”转变之后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和实践指南,也是引导理论界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号角。本年度,学术理论界从史实和学理方面进一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壮大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逻辑,有的研究以大量考古资料和史料,论证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逐步汇聚成“大一统”的历史事实;有的研究从“四个共同”视角,充分论述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事实和整体认识;还有的研究从中国历史整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及中华民族历史观等方面,论证和辨析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大意义,批驳一个时期以来错误民族史观的理论根源和险恶用心,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

点评专家:罗平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中国近代开启的现代化探索,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和政党领导,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迎来希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在全国执政不久就确立的奋斗目标,并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付出了艰辛努力。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无疑,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近来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与演进历程中寻找启示、探寻规律,也就成为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评专家: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可以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为走中国道路提供文化自信和历史依据。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在对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综合解读的基础上,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今后的深化研究,应将考古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将考古学探索和历史文献研究紧密结合;应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拓宽研究的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应拓展视野,加强和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文明演进路径模式等重大问题,才能看清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接续前行的历史道路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点评专家:卜宪群(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所蕴含的丰富理念与实践,是支撑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的基因与动力。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并世代传承,与时俱进。由此我们看到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既没有因此中断,也没有各行其是,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承前启后。王朝易代频繁与治理体系稳定并行不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但并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治理没有高下之分,更不是说治理体系与王朝兴衰毫无关系。恰恰相反,善于从历史中总结治理经验,并固化为制度,是许多王朝保持长期兴盛的奥秘。中国国家治理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的转型,治理主体、治理环境、治理内涵、治理目标与方向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历史文化传统与核心治理理念在当今中国仍具有重要意义,任何抛弃或轻视历史文化传统而移植他人治理模式的做法,都是削足适履,终将失败。

点评专家:陈金龙(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战略依托,根据地的早期执政实践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源泉、实践智慧和成功密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持续保持对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早期执政实践的高度关注。2022年,在重点探讨根据地金融与货币、财政与税收、商业与贸易、根据地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学者对根据地基层政治实践与政治文化生成、法律制度建构与法制实践、文化变革和红色文艺创作、社会流动和社会治理、军事建设和军事实践、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探讨。相关研究注重结合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进行阐释,考察三者之间人、财、物的流动,从不同维度揭示了根据地生存发展之道。其中既有对根据地文献的系统整理,也有对根据地历史的深入研究;既有对根据地历史的客观呈现,也有对根据地历史经验和当代价值的诠释……这些拓展了根据地史研究的视域,创新了根据地史研究的方法。

点评专家: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既是时代命题,也是建构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需求。

2022年,史学界围绕“三大体系”建设展开热烈讨论,构成年度史学研究的热点、亮点。学者普遍认为,“三大体系”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学科体系建设是基础,学术体系建设是核心,话语体系建设是目标。学科体系建设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史学发展需要形成合理的学科门类、学科队伍;学术体系建设要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以更加强烈的自觉和自信,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创新理论与成果;话语体系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下,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借鉴西方史学优长,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贯穿古代、近代与当代历史,融通中国史、世界史与考古学,既要有宏观的理论概括,更要落实到具体历史研究过程之中。就此而言,可谓任重而道远。

点评专家: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世界各文明起源虽有共性,但具体契机、路径、特点却各不相同。学界对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歇,理论建构与个案研究齐头并进,2022年仍令人瞩目地成为研究热点。古代中国自不必说,阿拉伯国家诞生、古埃及兴衰探讨、赫梯从兴盛到毁灭的路径、波斯帝国的治理研究等,均受到学者关注。各文明兴衰际遇背后的经验教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成为人们理解当下、把握未来的重要参考。要理解当下,就要理解源头;要把握未来,就要把握规律。人类历史之河虽长且枝丫纵横,但源头及发展演变却有其规律性。鉴古而知今,知兴替而掌未来,这是世界各文明起源形成的理论、路径及特点探讨一直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更深层次的思考带来更深理解,更多的理论建构带来更多思想碰撞。对于我们这个唯一跨越数千年文明而生生不息之民族来说,推进各文明起源相关问题研究,有助于把握世界文明发展大势并继续为其进步作出独特贡献。

点评专家:梁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2年11月,具备文案、代码甚至论文撰写功能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横空问世,让人文学者深切感受到人工智能已经来到身边;而关系型数据库、大数据分析、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网络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使新技术与历史学的融合愈发受到重视。不仅如此,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数字人文》《数字人文研究》等专业刊物接连问世,“大数据历史”、“人工智能与历史学”等专业开始招收硕、博士研究生,“数字人文”进入2022年度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有鉴于此,“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历史学融合发展”入选2022年度热点,可谓情理之中。

实践表明,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研究在帮助历史学者组织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形成新理论等各方面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和优势。但也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大量重复建设文献数据库,整合与开放严重不足;研究成果的数据开放不规范,部分研究从过程到结论都无从验证;独立自主的传统史学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数字史学的多领域融合和项目式合作;历史学者在数字人文领域话语权仍显不足……但不管怎样,新技术是工具,更是环境,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已不可逆。在“人人都是数字时代史学家”的今天,数字人文与历史学的融合有望持续深化。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编辑:刘星 王村村

点个“在看”不失联

历史学研究生(历史学研究生毕业可以找什么工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网 » 历史学研究生(历史学研究生毕业可以找什么工作?)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